鮮味的科學

生活科學趣談

鮮味 是一種複雜的綜合味覺,我們常說「現撈欸尚青」,這除了是在描述「新鮮Fresh」之外,同時也包含「可口Delicious」。因此,具有鮮美可口滋味且能引起食慾的食物,統稱其具有鮮味。食物中的 酸與鹹 等呈味物質很早就被科學界所探知,產生鮮味的分子卻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東京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鑑別出來。這些鮮味物質的一般結構式是-O-(C)n-O-,n=3~9,包含鮮味核苷酸(肌苷酸鳥苷酸)、鮮味胺基酸(穀胺酸及其鈉鹽)。隨後並發現核苷酸和穀胺酸鈉之間的協同效應,亦即富含穀胺酸的食物與含有核苷酸的成分混搭時,其形成的味道強度會高於這些成分的強度總合。富含穀胺酸的食物有洋蔥、番茄、香菇、海帶、堅果、豆類及乳製品等;含鮮味核苷酸的食物則為各種肉類與魚蝦海鮮。所以料理家常菜時,某某蔬菜要和什麼肉放在一起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例如:蘿蔔排骨湯、香菇雞湯、高麗菜炒雞肉、番茄炒蛋、竹筍炒肉絲(這道我小時候常常吃^^)

根據維基的說法:「單一鮮味本身並不美味,但會使多種食物令人垂涎」,舉一個例子,穀胺酸鈉(味精)嚐起來並不美味,但是在豬油拌飯中加入一點味精,就變成一種極致美食,一種專屬於我們四五年級生的集體記憶。

接著來談談鮮味的受器,早期認為不同味道分布在舌頭上不同區域的味覺圖是錯誤的

savory1

savory2

實際上味蕾包含了能感受各種不同味道的味覺細胞,而每一種細胞只負責辨別其中一種味道。由於味蕾分布於整個舌頭,因此整個舌頭的每一個部分都能辨別各種基本味道。

savory3

目前分子生物學已識別出負責感知鮮味的是穀胺酸鹽感受器mGluR1mGluR4和異二聚體(T1R1 + T1R3)的一種組合形態,由於T1R1 、 T1R3是甜味受器,因此「甘甜」似乎密不可分。鮮味感受器備有信號模組,當呈味物質與受器恰能嵌合時,受器會藉由鈣離子通道引致細胞膜退極化而釋放ATP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隨後ATP將味覺信號傳送到味覺神經,再傳到大腦以解讀訊息進而產生味覺。

receptor_ligand

延伸閱讀

調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