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丁聖湖之謎

真相追追追

亞丁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保護區內有一個”俄绒措”的冰斗湖,以下是地理中國影集對它的介紹:

影片11分30秒說明「水分子容易散射波長較短的藍光,所以湖水整體呈現出天藍色」,既然水分子能散射藍光而使湖水呈現藍色,那麼為何先前「青の湖」這篇文章中卻說氫氧化鋁膠體才是湖水變藍的主角呢?其實水分子與氫氧化鋁膠體微粒都能產生散射現象,只不過氫氧化鋁膠體的藍光散射效應遠比水分子所造成的效應大多了,因為根據瑞利散射公式:

GlacierLake2

粒子的半徑越小時,散射的效應就越不明顯。也就是說,純水若要達到呈現出藍色的色澤,那麼水體的深度就必須比含有膠體的水還要深很多,因為水分子的半徑遠比氫氧化鋁膠體的半徑小,六次方之後的效應就差異更大了。這也就是含有膠體的「神の子池」很淺就已經很藍了,但是乾淨的水卻要夠深才能顯現出藍色的原因。

GlacierLake3

 

GlacierLake5

GlacierLake4

至於”俄绒措”這個在藏語中代表牛奶湖意思的高山湖泊,其白色是來自於大理岩粉末,也就是經由研磨所形成的重質碳酸鈣粉末。這種粉末的細度與容重(Bulk density)差異很大,容重大者很快就沈於水底,小的則能懸浮於水中。這除了能解釋湖邊會呈現白色之外,也能解釋湖水為何是青色而非藍色的原因。也就是跟「青の湖」的成色機制一樣,亦即『青色』=『水的散射所形成之藍色』+『懸浮碳酸鈣粉末所形成的米氏散射之白色』。

接下來就是最神秘的《聖湖聞聲而怒的秘密》,在影片17分30秒之後所提出的聲波振動理論是否合理?這位專家的解釋是:「使原本無法形成凝結核的細小微塵加速運動,讓空中的凝結核得以聚集」,我倒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到位。因為細小微塵就是凝結核,不需要將細小微塵再聚集成凝結核。其實只要擾動就可以了,因為空氣一旦受到擾動,就能促使飽和的水氣與細小微塵相撞,於是就能在微塵表面凝結成水珠。所以聖湖發怒的機制應該是「聲波促使原本各自懸浮的細小微塵與飽和水氣增加相撞的機會」,而非聲波促使細小微塵彼此相撞才形成降雨。至於以人的喊叫所產生的微小能量,是否足以達到有效撼動大量微塵與飽和水氣相撞而形成降雨?這有賴相關學者再做進一步的研究。這就如同登山者在攀登雪山時會有一個忌諱,那就是不許高聲喊叫。同樣的,如此微小的能量是否真能引發雪崩,目前我仍未看到相關的研究報告。不過,無論是攀登聖湖抑或聖山,輕聲細語則是對大自然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