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族請照過來

真相追追追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 – 良醫健康網發布於2019年4月18日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2015年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5,579,粗發生率(incidence rate)是每10萬台灣人占66.3人,標準化發生率(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則是每10萬人口43.0人(以2000年WHO之世界標準人口數為準);2012年發生人數則為14,965,粗發生率是每10萬台灣人占64.2人,標準化發生率則是每10萬人口45.1人。因此若以台灣每年12月期底的總人口而言,2015年大腸癌的粗發生率比2012年還高。

大腸癌發生人數  粗發生率
2002年   8,224       36.5
2003年   8,367       37.0
2004年   9,806       43.2
2005年   9,854       43.3
2006年   10,398     45.5
2007年   10,861     47.3
2008年   11,004     47.8
2009年   12,488     54.0
2010年   14,040     60.6
2011年   14,087     60.7
2012年   14,965     64.2
2013年   15,140     64.8
2014年   15,764     67.3
2015年   15,579     66.3

以下為衛福部新聞稿內容:

健康生活型態是防癌關鍵 實行健康生活好處多
    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癌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的危險因素,可歸納為:老化、性別、基因,後天的危險因素則較可藉由自身決定而有所改變,即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一般人知道菸、酒、檳榔與癌症有關,但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甚至甜食,以及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從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檳,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除了防癌以外,也能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以近期名人所罹患的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為例,這三種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國際上亦無具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其發生原因尚不明,除了與年齡老化、基因等因素有關外,目前歸納與生活習慣有關的高危險因子,胰臟癌包括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食道癌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吸菸、喝酒、嚼檳榔、加工食物、胃食道逆流;而攝護腺癌的發生不同於前二種癌症,而與年齡較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為危險因子。這三種癌症的發生可藉由實行健康生活來降低風險。

提醒您 定期癌症篩檢能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國際實證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69歲婦女,每2-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34%;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從近年癌症登記的數據也顯示,推動癌症篩檢經過一定的時間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可由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的下降來印證。另,由國民健康署及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針對50-69歲接受大腸癌篩檢民眾共307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10年的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篩檢率為56.6%(定期複篩率為52.3%)時,就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定期做四癌篩檢是每個家庭的作業」,鼓勵家人要互相關心彼此,提醒做四癌篩檢,把防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若經篩檢陽性務必要確診,診斷為癌症務必尋求標準治療,切勿聽信坊間偏方,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重來,千金難買早篩到。

延伸閱讀

淺談大腸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