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牙膏」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示範實驗,因為頗具震撼效果。關於科學原理的部分,維基資料 提及「碘化鉀扮演催化劑角色」則說得不夠精確,許多科普文章也是如此解釋,例如→〈大象牙膏〉。試問,碘化鉀若是催化劑,那麼反應後碘化鉀應該不變,只有雙氧水分解生成氧氣與水,對吧?那麼原先倒進去的無色碘化鉀水溶液,為什麼會跑出黃色的物質來?這個黃色物質其實是三碘陰離子 I3−,所以是有部分的碘離子氧化成碘分子,然後才會產生黃色的三碘陰離子(H2O2 + 2I− + 2H+ → 2H2O + I2 ; I2 + I− ⇌ I3−)。
眼尖的朋友們或許還會看到這則影片中的另一個亮點,Hikakin 原本白色的實驗衣後來竟然出現黑色的污漬。這是因為日本人喜歡在洗衣時加入洗衣糊,其中含有可將衣服定型的漿糊(漿衣的概念),因此生成物中的三碘陰離子遇上衣服上的澱粉時,就會形成藍黑色的配位化合物。至於這個藍黑色的污漬要如何清洗呢?只要使用能將碘分子還原成碘離子的還原劑即可,比如俗稱海波的硫代硫酸鈉 Na2S2O3·5H2O,2S2O32− + I2 → S4O62− + 2I−。這個機制也是早期養魚時會在自來水中加入海波的原因,如此水中的氯分子即可被還原成無毒的氯離子。
提到這個衣服上的藍黑色污漬,順便來聊一段往事。我在中學時曾在艋舺街頭看到有人在賣”衣服去漬精”,當時這位攤商先在自己的白色襯衫上塗上自稱是墨水的物質,然後又塗上自稱是醬油的物質,接著在水族箱中倒入一匙的去漬精,並將衣服浸入箱中來漂洗。那時他說:「有沒有人要嘗試一下?」不曉得當時我是沒聽懂他的語意還是初生之犢不怕虎,我竟然說:「老闆,我這邊有一支派克鋼筆,其墨水號稱是洗不掉的,能不能灑在你衣服上?」當場老闆就翻臉,然後我就被他們的”內場”掐住脖子拉到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