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 葫蘆絲 所演奏的樂曲時,就深深被它柔美圓潤的音色所吸引
葫蘆絲與巴烏這兩種樂器都是藉由氣流先激發簧片振動,簧片再促使管內空氣柱受迫振動來發聲,二者的差別只在於葫蘆絲多了一個集氣的空間,來對照一下其音色差異
有葫蘆音箱聽起來似乎音色變得比較柔和些(類似鼻音那種朦朧的效果),這倒有點像是吹 tenor sax 有無鼓起嘴巴的音色差異,先來聽一段正常無鼓嘴的音色
鼓嘴的版本
以 我練習時的經驗 而言,吹低音的時候若能把嘴巴鼓起來會比較好聽。既然原住民的口簧琴是配合演奏者的口腔空間大小來改變音高與共鳴效果,那麼 Sax 若是以鼓嘴方式來吹奏時,含入口中的這片軟簧(異聲簧,音高取決於空氣柱頻率)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與口腔較大的空間產生較低頻率的耦合振動,這將有利於氣流送入管內後的低頻諧音部分之增強;反之,若雙頰夾得緊,則有利於諧波中的高頻部分之增強,於是各諧波所合成的音色就會產生差異性。
回來看葫蘆絲這種樂器的簧片,它屬於硬簧(自聲簧,有自己的固有頻率),但它的簧片外型與口琴不同,口琴的長條型簧片如同音叉一樣,只能發出單一頻率
葫蘆絲的簧片雖也是硬質銅簧,但由於做得很薄且舌端漸窄,因此振動頻率也能受空氣柱影響而兼具軟簧的性質
這就如同卡車的避震器一樣,剛開始負重時較薄的鋼片先變形,負載變更重後較厚的部位才會變形,因此這種避震器的彈力常數K不是一個定值,而是隨著壓縮量變大而K值越來越大
由於力常數K是決定振動頻率的重要因素(K值越大,振動頻率越高),因此葫蘆絲這種三角形的簧片設計就能在高音時只在尖端振動,而低音時則有較長的簧片振動,因此才兼具軟簧性質。基於葫蘆絲簧片的特殊設計,因而這種硬簧的樂器也能配合空氣柱長度來吹奏出不同的音調,這種發聲原理算是世所鮮見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