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延禧攻略》,解鎖古代過七夕的方式 – 簡書發布於2018年8月22日
七夕,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會,或在燭光下來頓情人節大餐。同樣七夕,各人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不過在古代 七夕的習俗 是專屬於女士們的各種乞巧活動。其中往碗水中丟針的習俗始於清朝,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蔔女之巧拙,謂之丟巧針”。
吳曼雲《江鄉節物詩》
佳節女兒約諸鄰,迭將水碗丟巧針。
日光照得龍梭影,繡出鴛鴦如意君。
詩詞的意思就是把盛滿水的碗放在陽光下,慢慢在水面上放置一根漂浮的針。然後按照針在水中影子的朝向,漂浮時間的長短等現象,來檢驗少女自己的手巧,及日後的幸福程度。
浮針比較容易,特別是在針底下先襯一小張衛生紙,然後才放入水中,等衛生紙沈入水中後,縫衣針就能漂在水上。比較難的是浮硬幣,在進行下則實驗時的水溫是15℃,此溫度下的表面張力是0.0732 N/m,使用的硬幣之圓周長59.7mm,因此靠著表面張力最多可漂浮重量0.446克重。但是影片中使用的是鋁製一角硬幣,根據台灣中央銀行的貨幣資料,其重量是1.15克重,硬幣重顯然遠超過水的表面張力所能支撐,那麼究竟為什麼硬幣還能漂在水面上呢?
一個蠻應景的有趣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