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簡單DIY ,哪裡有細菌?自己來一目了然 – 東森新聞發布於2015年8月12日,三天內就已超過六十萬人次點閱,實在是太厲害了!
不過,先來看看原PO → DIY Blacklight – 發布於2015年6月26日,影片1分14秒處的一句玩笑話:「absolutely, no comment」,竟然會演變成這則新聞中的「檢查家裡哪裡有細
來瞭解一下這裡面所隱藏的科學原理:
1. 塗上油墨的膠帶功能是當作一種濾光片,藍色濾光片就是(幾乎)只允許藍光通過而吸收其他色光,紫色濾光片也是只允許紫光通過而吸收其他色光,把兩種不同色光的濾光片疊在一起使用,若依物理光學的理論,理應完全無法透光才對。不過畢竟油墨的濾光功能無法像專業的濾光片能濾的那麼純淨,因此2藍+1紫疊加之後還能讓少部分的藍紫光通過。
2. 手機的閃光燈是LED,這種高輝度的白光LED之波譜是↓
產生白光的機制是藉由氮化鎵或氮化銦鎵所發出的藍光搭配黃色螢光體的吸收、激發特性,使部份藍色發光轉換成黃色光線,藍色光線再與黃色光線形成白光。因此閃光燈穿透濾光片之後,就只剩下波長460nm附近的藍紫光能通過(紫光很少,大部分還是藍光)。
3. CSI影集曾介紹過在刑事鑑識辦案中,當光源照射某些特殊證物檢體時,該證物會發射出波長較長且肉眼可見之螢光,此時配合適當之濾光鏡即可進行物證檢視或拍照等工作。不過這必須以紫外光照射才行,因為蛋白質會吸收特定波長的紫外光(蛋白質吸收高峰約在280nm,核酸則約在260nm),手機的LED閃光燈不可能發出這種紫外光。更何況這種紫外光也無法穿透透明膠帶,這就如同紫外線UVB無法穿透窗戶玻璃(鈉玻璃)將在室內工作的人曬黑一樣。既然如此,那麼使用這種貼上藍紫色膠帶的閃光燈來拍馬桶時,為什麼會拍到呈螢光反應的色斑呢?答案當然是不可能,這我已經驗證過了。除了使用麥克筆來著色之外,我還另外加做了使用專業濾光片的方式來對照,二者通通不行~
那麼,會不會只是我家的馬桶太乾淨了呢?嗯…有可能。那就找一個能呈螢光反應的物體來對照看看,譬如四個小朋友,先來看有打紫外光的↓
望遠鏡的螢光整個消失不見!所以馬桶上的螢光斑可能是作者偷偷塗螢光劑上去,然後再另以紫外光源照射來拍攝。如果這則影片是真的,那麼應該是蛋白尿很嚴重的腎臟病患者了。話說回來,我在愚人節也玩過這招,是使用〈DIY螢光冰塊〉的通寧汽水 ↓
延伸閱讀
媒體曾報導市售咖啡濾紙、衛生用紙品如衛生紙、面紙、紙巾等,檢出有螢光反應,以致於引起消費大眾的關切。但是檢測有螢光反應,並非就是含有螢光增白劑。自然界中,有螢光反應的物質包括各種螢光染料、維生素A、E、B2及B12、從石油提煉出的各種化合物、天然洗潔劑、酚醛樹脂、含丁二烯的橡膠和塑膠、尿醛樹脂、螢火蟲、螢光魚、人體蛋白質、紙鈔等等,都有螢光反應。假如使用有螢光反應的樹脂作為原料,製成不織布纖維,再製成紙尿布、衛生棉及衣物等,或使用有螢光反應的天然原料製成各種民生商品等,則該些商品都可以被檢測出有螢光的反應。 一般而言,螢光物質可分成二種,一種是含「非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另一種則是含「可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顧名思義,「非遷移性螢光劑」,沒有遷移性,因此即使有螢光反應,但對人體不會有害;使用有螢光反應的樹脂或原料製成的商品即是屬於此類。至於「可遷移性螢光劑」,如添加螢光增白劑,由於可能會透過人體皮膚吸收,因此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疑慮。試驗時,單純以UV燈測試,僅能檢出是否有螢光反應,並不能辨別是否為「非遷移性螢光劑」或為「可遷移性螢光劑」,必須另外再以溶出試驗才能作為進一步的區分。 螢光增白劑是一種合成的染料,具有增白的效果,因此,常被用於紡織、製紙、肥皂及清潔劑中。目前螢光增白劑主要是作為非食品的染色劑,且因其易溶出至食品,故不得添加於食品容器。為保障國人的健康,對於食品及和食品接觸的紙製品,如器具、容器及包裝,規定都不得使用螢光增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