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篇文章《天啊太可怕了用不鏽鋼杯子泡茶竟然會…看完後我緊急通知家人》,網路謠言通常具有下列幾個特徵-
1. 病毒散佈法:使用聳動的標題來製造恐慌,還會加上”請轉寄給家人與朋友以避免受害”之類的文字。散播的途徑則是從Email時代的”轉寄”進化成現今社群平台的”分享”,按個鍵這麼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提醒親朋好友,這種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2. 對岸用語:網路謠言有蠻大比例是來自對岸,文章雖然已翻譯成正體字,但仍可看見對岸慣用的語詞出現,譬如這篇文章中的「不靠譜」、「每平方分米」,台灣使用”公尺”而非”米”,使用”公寸”而非”分米”。
3. 專家說:強調這是專家說的,目的就是在取信於讀者,但往往沒有註明這是哪位專家說的。
4. 偽科學的內容:會引經據典使用一些科學詞彙,內文也有部分的正確性(ex.六價鉻會致癌),目的就是在取信於具有理科背景的讀者,讓這些讀者看了之後,感覺好像有點道理。
5. 籠統的實驗數據:採用的數據通常沒有註明出處,要不就是只給定性而無定量的數據。
6. 業配文:這是創造這則謠言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置入性行銷、綁一大堆廣告,或是強迫按讚才能繼續看下去藉以提高專頁的粉絲數。
……
OK,瞭解這幾個特點之後,現在針對《以不鏽鋼杯子泡茶太可怕了》的內容來分析為何這篇是偽科學:
一﹑ 在對不銹鋼電熱水壺和咖啡機的檢測中,並沒有發現明顯的鉻離子釋放 → 《The release of nickel, chromium and lead from electric kettles to water》
二﹑ 金屬鉻在空氣中可生成氧化鉻的鈍化保護膜,一旦形成鈍化膜就不會再反應。縱使該鈍化膜被刮除,造成金屬鉻被酸蝕,也是形成三價鉻而非六價鉻,三價鉻對人沒有危害,甚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糖代謝和脂代謝中發揮特殊的作用。食物中也含有微量的鉻,也都是以三價的形式存在,例如啤酒酵母、糖蜜、乳酪、蛋、肝、蘋果、香蕉、牛肉、麵粉、雞以及馬鈴薯等為人體吸收鉻的主要來源。
三﹑ 金屬鉻會跟濃酸反應沒錯,但茶湯若不考慮調味茶的話(ex.檸檬紅茶、玫瑰花茶),其pH值約在6~8之間,這跟測試鉻遷移量所使用的pH2.5醋酸溶液來比,不就是更不會將鉻酸蝕了嗎?
根據德國社會學家E·Noelle-Neumann提出來的一個假設「在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上,人們對於民意的散佈形成印象。他們試圖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與大多數人站在一邊,然後判斷民意是否會朝贊同他們的方向改變。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是站在少數人的意見這一邊,他們會傾向於對該議題保持沉默」,這就是三人成虎的最佳寫照。也就是為何謠言的傳播速度會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廣、傳播過程越來越難以控制的原因,因為我們越是保持沉默,謠言便會越來越具有代表性。所以下次看到謠言時,不要消極的保持沉默,而是應該將正確的資訊告知好友,這樣才能遏止謠言繼續傳播。
延伸閱讀
闢謠網站:
「賣擱騙」MyG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