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與朋友們聊到端午節台語怎麼說?隨後眾說紛紜:肉粽節 Bah-tsàng-tseh、五日節 Gōo-li̍t-tseh、五月節 Gōo-ge̍h-tseh、滑龍舟節 pê-lîng-tsûn-tseh(英文確實是dragon boat festival),還有人說是 tuan-ngóo-tseh^^,不過小時候阮艋舺攏講「五日節」。
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農曆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毋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棉襖也才能收藏起來。夏季天氣炎熱蚊蠅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酒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一、門口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插掛菖莆、艾草和榕樹葉。菖莆形如利劍,象徵斬除妖魔;艾草具有驅除蚊蟲作用;榕葉則有避邪功能。因此有句台灣俗諺如是說:「插榕勇過龍,插艾(hiānn)恰勇健」。
二、賽龍舟
就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而言,龍在古代是象徵雨露水源,所謂:「龍從雲,虎從風」。在農業經濟社會中,雨水無疑是主導農事生產的重要因素,為祈求風調雨順,是以產生祭龍王、賽龍舟的習俗,其目的應在期待糧食生產而非尋找屈原遺體。台灣賽龍舟之前所舉行的「祭江」儀式,則旨在祭祀水中的「好兄弟」,並祈求江河不再氾濫,更與屈原無關。
龍舟競渡仍是端午節主要民俗活動。賽龍舟源於戰國時代,目的在訓練水師,台灣地區的龍船賽目前以宜蘭冬山河、台南運河、鹿港福鹿溪、台北淡水河規模較大。礁溪二龍村龍舟賽則已傳承百餘年深具歷史意義,其特色是不設裁判,勝負由觀眾和選手自行認定。由上莊淇武蘭、下莊洲仔尾兩村居民激戰終日,故宜蘭俗語有「二龍村扒龍船 – 看人幹譙」之說,意謂兩村競爭激烈,常有紛爭之意。
三、包粽子
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南方相似(註:只要是使用農曆的東亞國家就會過端午節),其中包粽子是最重要的習俗。粽子源自於古代的「角黍」,是以蘆葉包黍米煮成,種類繁多,大體上是以糯米與配料包餡製成。在台灣習俗中,家中如有喪事則不包粽子而由親友饋贈,謂之「送節」。如同農曆年的年糕一樣,這種習俗都是具有守望相助彼此關懷的意義。
影片中放入的那一小片葉子是香蘭葉,南洋料理不可或缺的香料,比如椰漿飯、薑黃飯、班蘭咖央、Dadar gulung …
四、佩戴香囊
此外,端午節盛行配戴香包驅邪,香包多縫成香囊,其中又以老虎造形最普遍,俗稱「虎仔香」。
五、雄黃酒
中國端午節都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雄黃本具有解毒殺蟲功能,只是民間將它神話才會轉化為宗教性質。在《白蛇傳》中白素貞因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的故事,也加深民間飲雄黃酒可以驅邪的印象,但台灣目前多半以純的紹興酒、黃酒、花雕代替,畢竟雄黃是含砷硫化物有毒。
六、取午時水(泡午時茶)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傳說也具有袂除疾疫之效,早期台灣民間在端午節正午也會取水飲用並擦拭身體,期能袪除百病。
七、立蛋
據傳端午節正午之時豎立雞蛋、硬幣可使屹立不倒,因此許多人在端午節午時嘗試豎雞蛋、硬幣。關於立蛋的機制有此一說,認為農曆端午節與國曆的夏至很接近,由於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所以在這一天的中午,太陽對蛋的引力恰與地心引力呈一直線,因此蛋比較容易立起來。果真如此,不在北回歸線附近難道就不容易立起來了?或是太陽西下時,太陽對蛋的引力此時已與地心引力方向呈90度角,若依此論點,不就立不起來?其實這只是因為在端午玩這個遊戲的人特別多,才會造成這種都市傳說。至於端午節立蛋的民俗由來已不可考,但這確是闔家歡樂最經濟實惠的活動,因為一顆蛋就可以玩很久^^。
同場加映:
下列這招適合在端午節表演,先來講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知道原理就比較容易掌握到秘訣→”慢工出細活”。先練好使用名片的方式,然後再挑戰紙鈔
至於”立”硬幣,不就是應該讓硬幣垂直站起來嗎?這樣子才算數吧↓
這是怎麼辦到的?其實機關就在照片的上方
除了在上方配置磁鐵之外,還需要使用帶有磁性的硬幣才行。若不想花錢買,DIY的方式如下:
1. 使用含有較高鎳成分的加拿大硬幣或是美國1943年一美分鋼製硬幣(可在集郵社買到),或是 RMB 1元、5角、1角
2. 接著向物理實驗室借個螺線管(優點是一次就可以將所有的硬幣磁化),將鎳幣放入螺線管內,通以大電流的直流電即成。若借不到螺線管,找一條室內配線那種單蕊的粗銅線也行,將電線纏繞在硬幣上(多繞幾圈磁場較強),然後通以大電流的直流電。倘若能尋求電磁實驗室的助教來幫忙那就更棒了,因為他們可以幫您將硬幣加熱至居禮溫度,在這種條件下所磁化的硬幣,當它們冷卻之後便可成為永久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