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會致癌?韓國人「胃癌」高居世界第一 – 三立新聞網發佈於2019年5月28日
https://youtu.be/2FdowydK6sM
來看幾則相關的學術研究:
1. 胃癌發病率在全世界的分佈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在近100萬估計的新年度病例中,大約一半是發生在東亞 →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 已知的 胃癌危險因子,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僅佔所有病例的一部分(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有幽門螺旋桿菌),這並無法解釋地域分佈上的差異性。因為其中只有1%到2%發展為胃癌 →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denocarcinomas,所以這應該有其他因素,比如吃醃製食物,可能才是導致地域性差異的原因
3. 生態學研究顯示,在常食用醃製食品的地區,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高 →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styles of Residents in High and Low Risk Areas for Gastric Cancer
4. 傳統上製作泡菜是將潮濕的蔬菜裝進罐甕內醃製,這樣的環境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 Some naturally occurring substances: food items and constituents,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and mycotoxins
5. 泡菜可能產生致癌物,如亞硝基化合物(亞硝胺、N-亞硝酰胺…)和真菌毒素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oussin Red Methyl Ester in Pickled Vegetables
6. 許多實驗和研究都顯示出醃製蔬菜的致突變性和致癌性 → Mutagenicity of extracts of pickled vegetables
7. 日本平均每人每天攝入各種鹽發酵蔬菜估計約為37克(Kawabata等,1980),韓國人對泡菜的人均消費量則為每天200-300克(Shin,1978)。日本的胃癌發生率在1972年的年齡調整後為男性40.5 / 10萬人,女性 25.5 / 10萬人(平山,1984)。夏威夷的日裔美國人年齡調整後的胃癌發生率則是男性 34.0 / 10萬人,女性 15.1 / 10萬人,低於出生於日本的族群平均,顯示出飲食習慣的改變可降低胃癌發生率。 1970年美國白人是男性 9.0 / 10萬人,女性 4.4 / 10萬人(Sandler&Holland,1987)。台灣的胃癌發生率則是 10.4 / 10萬人(衛福部,2014)。
食物的保存及調理方式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硝酸鹽存在於一些蔬菜與飲用水中。食物內的硝酸鹽,經腸胃內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與其他胺類形成亞硝胺。動物實驗已證實亞硝胺是強致癌物,可引起細胞的癌變。那麼除了少吃泡菜之外,有沒有降低風險的方法呢?
來回顧先前這篇 → 維生素C的抗氧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