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的自由研究

生活科學趣談

蔡慶玉—日本怎麼教出諾貝爾獎得主? – 今週刊發布於2016年2月22日

迄2016年為止,日本是歐美之外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達25人,共包括物理獎11人、化學獎7人、生理學或醫學獎4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最近三年則分別是2014年的中村修二發明並開發了世界領先實用化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雷射二極體、2015年的梶田隆章發現了微中子振盪,並因此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請參考先前這篇:淺談微中子振盪)、2016年大隅良典的發現細胞自噬機制。

誠如這篇文章述及的「日本在教育理念中,強調實驗研究的精神」、「平常課堂的理化課很生活化,特別注重動手做實驗」、「全國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每年暑假作業都被規定要做自由研究」、「博物館協助學童找到想自由研究的主題」、「國立研究單位也是引導學童科學研究精神最直接的地方,每年暑假期間會規劃活潑有趣的活動,讓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面對面和孩子接觸,一起做實驗」…。這些從小就埋下的好奇種子與紮實的基本功,間接造就了21世紀日本人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的佳績。

自由研究的參考主題:(請使用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自動網頁翻譯功能)

家庭科學實驗系列

科學的廣場

小學生理科觀察實驗

米村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