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淺談發粉

真相追追追

一個「鋁包子」養了一家人,卻害了多少人?– 荊楚網發布於2016年5月5日

包子或饅頭的傳統做法與麵包相同,都是在麵粉中加入酵母來發酵,差別在於一個是使用蒸籠,另一個則是進烤箱。而發粉則是製作發粿的膨鬆劑,發粉就是泡打粉(Baking powder),常使用於西點的鬆餅、瑪芬蛋糕、磅蛋糕、餅乾…

這則新聞中的包子之所以捨棄傳統的酵母粉而改用泡打粉,無非就是利用其快速膨發的功能,因為泡打粉只要一碰到水就會產泡,這樣就可以大幅縮短麵團膨發的時間。其產泡機制與發泡錠相同,都是利用酸鹼反應來生成二氧化碳

https://youtu.be/6b8plUUNA08?t=15s

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常做為泡打粉的鹼性物質,它易溶於水,與酸性物質反應後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將烘焙食品膨脹,產泡快慢則取決於泡打粉的酸性物質是否易溶於水。在泡打粉中的酸性物質通常是磷酸二氫鈣、硫酸鋁鈉(約佔25%)。其中的磷酸二氫鈣扮演快發性的角色

14 NaHCO3 + 5 Ca(H2PO4)2 + 18 H2O → 14 CO2 + Ca5(PO4)3OH + 7 Na2HPO4 + 18 H2O(註:水只協助溶解材料而未參與反應)

硫酸鋁鈉由於室溫下的溶解度低,因此扮演慢發性的角色,必須在加熱烘焙下,才能有效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ex.炸油條)

泡打粉中的硫酸鋁鈉或硫酸鋁鉀在對岸是符合GB25591-2010標準,在台灣則是歸類在第六類膨脹劑第2項(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其實人民網在這則新聞中還有一個重點沒提到,來對照一下台灣的相關報導→《中國老闆為讓食物外觀好看 弄出鋁包子》,文中提及「含鋁的香甜性泡打粉」,顧名思義,「香」是添加了香蘭素,「甜」則是添加了糖精鈉

聯合國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Codex)在2006年將鋁的每周可容忍攝取量暫定每公斤體重為1毫克,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則在今年修訂油條、鬆餅等油炸食品限量為300ppm,其他糕餅如饅頭則不能超過40ppm,會有這個差異除了饅頭是主食的考量外,饅頭大多採用酵母來發酵,而市售油條與鬆餅則多採用膨鬆劑來製作應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市售無鋁的泡打粉是將硫酸鋁鈉換成焦磷酸二鈉(酸式焦磷酸鈉),其與碳酸氫鈉的反應式為

Na2H2P2O7 + NaHCO3 → Na3HP2O7 + CO2 + H2O

結論:將來製作發粿或鬆餅時可以多一種選擇,請留意其成分標示,若看到含硫酸鋁鈉(或鈉明礬、鉀明礬)的泡打粉可以不買,而改買標示為含”酸式焦磷酸鈉”的無鋁泡打粉BakingSoda1

BakingSoda2

BakingSoda3

評論4

  1. fierycloud

    最近才發現,組合肉類產品,包含各種魚肉漿類製品,包含貢丸或是越南扎肉,也可能會使用泡打粉… … (減少絞打拌入空氣的時間)

  2. 鄭永銘

    喔?是拌入空氣的因素嗎?因為我是在傳統市場長大的小孩,鄰居他們做貢丸有放泡打粉,但是魚丸沒放。我曾問過他們為什麼有這種差別,據那位老師傅的說法是「魚漿已經很黏了,就不需要加。但是豬肉打泥後沒那麼黏,所以加泡打粉來溶解蛋白質」。我當時繼續追問說:「為什麼不用小蘇打?它也能鬆弛豬肉組織啊?」那位師傅的說法是「小蘇打是鹼性的,泡打粉是中性的」。所以在我的認知中,才會認為加泡打粉的主要目的不是利用它產泡的功能。不過您說的產泡也有道理,讓這些空隙填滿水分後,吃起來就會比較爆漿了

  3. fierycloud

    其實想到的是類似冰淇淋,打入空氣,增加體積… … 因為看到日本節目打魚漿的過程,其實原料用到的魚肉片現場絞成的肉泥感覺不多,但是可以打到感覺膨脹至原來體積的1.5… … 然後再放其他的澱粉之類的繼續打。
    不過總覺得小蘇打使肉變軟的效果,應該也有加熱後撐開的作用… … 類似麵包只用小蘇打加熱釋出二氧化碳… … (不過肉的確是沒有辦法用很多小蘇打,有依照食譜放過0.5%以下,結果肉片煮熟後有一股(類似但也不完全像的某些丸類或是發魷魚的)”鹼味?”… … 但是沒試過如果跟其他酸性物質放一起,是不是就不會有”鹼味?” )

  4. 鄭永銘

    >然後再放其他的澱粉之類的繼續打
    不是在介紹如何做甜不辣吧?因為其中的氣泡在油炸時會受熱膨脹,吃起來才不會硬梆梆

    >但是沒試過如果跟其他酸性物質放一起,是不是就不會有”鹼味?”
    確定這樣不會有鹼味,但是會跑出另一種味道出來→鹹味,因為酸鹼中和會生成鹽類。我做過這種實驗,有一次釀的酒太酸,我就自作聰明學老麵饅頭那一招(老麵饅頭帶酸味)加了小蘇打,結果酒喝起來確實不酸,但是卻變成鹹酒了XD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