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餘震有可能比主震強嗎?

真相追追追

熊本再震規模7.3 – 蘋果即時發布於2016年4月16日

日本熊本縣前晚(14日)21時26分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震央位於北緯32.7度、東經130.8度,最大震度高達7級。這是自1995年阪神地震以來,日本氣象廳第4次測得震度7的地震,先前紀錄分別是1995年阪神地震、2004年新潟地震、2011年311福島地震

UC9P0Wf

規模6.4地震發生後,當晚發生規模超過3.0的餘震分別是 3.9→4.9→4.0→3.0→3.3→5.7→4.3→4.2→3.3→4.6→3.6→3.3→5.0→4.3→3.5→3.3→4.4→5.0

隔天(15日)發生規模超過3.0的餘震則是 6.4→4.5→4.2→4.0→4.8→4.2→4.1→3.1→3.5→4.6→3.8→3.0→3.5→4.2→4.4→3.8→3.9→3.5→4.0→4.1→3.5→3.6→3.8→3.6

看起來餘震的釋放能量是越來越小,但是今天凌晨1時25分卻再度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震央位於 北緯32.8度、東經130.8度(原本震央的北方11公里處),震源深度約12公里(註: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上修其規模為7.4,震源深度40公里)。

20160416014014393-160125

這似乎跟常見的主震型地震(Main Shock Type)不同,這種地震序列中只有一個最強的主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則稱為前震, 這種型態的主震釋放能量約佔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但是日本熊本縣這次的地震活動卻是逐步升級的,因此今天這起規模7.3的地震並非前晚規模6.4的餘震,這種地震序列稱為震群型地震(Earthquake Swarms)。亦即餘震是在主震發生後同一地區的小地震,如果餘震比主震大,那麼該餘震就被重新視為主震,先前那些地震則被修正為前震→維基資料:《Aftershock》。不過由於震群型地震可以是逐步升級或是兩個以上的主震型地震組合而成,因此震群型地震與主震尚未發生的前震有時難以區分,這次的熊本縣地震就是其中一例。另外,2013年1月在 Santa Cruz 群島經歷了許多規模超過5以上地震後,被證實先前這些地震也是一系列的前震,因為隨後在2月6日發生了規模8.0的強震。

根據新聞引述熊本縣當地居民的說法,這一場地震給人的感覺十分怪異,聽到地底下傳來一聲巨響後,身體就像是被吊起來一樣有一種強烈的懸空感,然後就聽到房子被撕裂的聲音哄然一聲塌了。隨後日本氣象廳深夜舉行記者會,發出了罕見的警告,稱一週內還會有規模超過6以上的地震發生,果不其然,今天就真的發生了。這種「身體就像是被吊起來一樣有一種強烈的懸空感」表明該處就是位於震央附近,當地造成建築物垂直方向上下震動的則是 P波

上次 士林地震 (2014年2月12日發生在台北士林區的芮氏規模4.2而震源深度6.3公里的淺層地震),相信有不少人也經歷過這種怪異的感覺,由於我住的地方離震央約4公里,地震發生時就是聽到一聲巨響(地鳴),並看到放在玻璃桌上的馬克杯上下跳動了一下,完全不是平常所熟悉那種左右搖晃的感覺。

延伸閱讀

淺談地鳴

淺談地震前兆

發生大地震之前的徵兆?